2012年6月21日 星期四

鬆散的市府,虛擲的資源-台中觀光問題之我見 (2)

只見新人笑,未聞舊人哭

前一篇提的,多半是台中在開發新的觀光資源時的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卻不見得能讓台中從此觀光起飛。就算什麼都不建設,台中其實既有的觀光資源也不會少。然而該問的問題是,在花錢去尋找新的景點,想藉此引進觀光人潮之前,是不是可以先檢視一下既有的資源,是否真的已經飽和、疲軟,不足有能夠吸引更多觀光客的價值了?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市府必須讓舊有的區域全部提升到飽和之後,才可以來增加新的景點。這樣子會讓市內各區獲得的資源差距過大,地方民代肯定先出來跳腳。只是同樣地要投入資源來提升台中在觀光的能見度,全然砸在新景點上,帶來的效果頂多只能吸引一窩蜂式的一日遊,對於地方經濟的帶動有限。而且過度集中的人潮拖累了旅遊的品質,反而讓大筆資源打造的遊程,造成「去了遺憾終生」的反效果。

就算是以商業為重心的原台中省轄市範圍,其實都擁有許多傲人的觀光資源。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古蹟仍在,而且甚至有些古蹟還是「活的」、使用中的。像是台中公園、台中州立圖書館(合庫)、台中州廳(舊市府)、台中市役所,以及台中驛(火車站)。台中的綠地比起台北也保留得十分充足,綠園道的大器更非台灣任何高度發展的城市可以比擬。在併入的台中縣後,農園、漁村、原鄉等等不同風貌的地景,就算近年來為了國土保育得把不適宜開發的中橫山區移出推廣名單,還是有諸多已經成名已久的老地方只消一些些宣傳的力道,就可以登上觀光的舞臺。

然而市府如今卻淪為要把三億預算全押在一個題材單調、前途未卜的企鵝館上,這種只見新人笑,未聞舊人哭的資源使用法,捨易就難、抓小放大,效益上自然只會事倍而功半。

多頭馬車,無人拉動

台中對待舊有觀光資源,呈現一種多頭馬車、無人拉動的弔詭局面,讓它們的魅力,一直藏在不見天日的陰影之中。

的確,觀光是一個涵蓋許多單位負責的事務。在跑旅遊採訪的時候,我都要去接觸各種山頭,想辦法挖出可能的協助。民間的社區發展協會推社區觀光、農/漁會推觀光農/漁業、飯店業者做套裝行程。而政府方面,景點若是歷史古蹟,會與文化局相關;原鄉風情,可能是原民局任務;地方特色,鄉鎮公所(以台中言就是區公所)也會著力。中央單位如林務局、農委會、觀光局其實也經常直接協助部分地方進行觀光建設。再加上地方可能有專責的觀光局處,多頭馬車的現象是必然的。

林立的山頭固然偶爾爆出私底下勾心鬥角搶資源的八卦,不過檯面上是不太會影響宣傳效益的。台中的問題在於多頭馬車,但是沒有人願意拉動。

現在談到觀光,一般想法就是去找台中市政府觀光旅遊局,然而觀光旅遊局是縣市合併之後,由台中縣交通旅遊局為主體併入市府的。在此之前台中市政府下沒有一級的觀光主管機構,只有新聞處下有觀光科。然而我與新聞處觀光科接洽的感覺就是不如改名兩光科,當時我電話中想要詢問台中刑務所演武場開放參觀的規劃,還有台中塔的計劃。承辦人一問三不知,而其理由是這一科的業務就是「各單位如果有觀光文宣要出版,我們會負責處理」,也就是除了印DM外概不負責。追問到底哪些單位負責,演武場他請我找文化局,結果實際上卻是由市警局處理。不在業務範圍的事情不負責還情有可原,但是連真正的負責單位都搞不清楚,這樣的觀光科要怎麼能夠協助市府在媒體上行銷台中?

更有趣的是演武場的後續故事。的確,演武場在財產歸屬上是市警局所有,但是它既然是一個文化資產,如果積極點的話,文化局理應向市警局協調是否能協助規劃開放參觀的事宜。因為帶出文化資產的價值是文化局專精的業務,可不是警察的。然而文化局就這麼大喇喇一句「這是市警局負責」,最後那位很少接觸其他類似空間的承辦員警,只能面對著他根本不熟悉的業務,在電話裡問旅遊記者「一般其他地方開放時間都是怎麼訂?」我不怪他不負責任,只怨整個市府暮氣沉沉。

這是在觀光旅遊局成立前的故事,或許有人會認為在專責單位建立之後,這樣的例子不應該再拿出來講。但是我必須說很多觀光的問題都涉及多個單位的業務,如果市府本身沒有辦法處理這種互踢皮球的心態,設十七八個專責單位都沒有辦法改變這樣的現象。

市府依然是團隊嗎?

官僚系統必須把權責詳細劃分,其他單位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才能夠有效率。不過如果什麼事情都受困在這僵化分工之下,那麼一定會面臨無法相互配合的窘況。觀光的層面真的太廣,除了景點本身的建設外,還有交通進出的問題要處理,也有推廣宣傳的必要性,更必須適時引入其他的支援。官僚之間如果連小小地「了解其他單位執行情況」都沒有辦法做好,那麼怎麼可能相互提供好的建議?

這對於台中市政府來說,並不是過於苛求的東西。我曾經有幾次機會與宜蘭縣政府的承辦人員接洽的經驗,其中一次是為了農曆年的活動造訪文化局,調用幾張過往的活動照片做為媒體曝光之用。承辦人員不只給了我照片,熱情地講解了詳細的計劃,在離開之前,甚至還告訴我另一個單位在年節期間的相關活動,問我有沒有可能一起露出讓報導更精彩。雖然受限於編輯臺的企畫,我只能向他說聲抱歉,但那種熱情卻讓人深深感動。

另一個給我深刻印象的則是南投縣政府的原民局,他們希望能夠透過旅遊的包裝將部落的聲音推出去,在協助採訪的過程之中,與我接洽的人員展現了他對部落極高度的熟稔,完全看得出平日有多勤快地實地奔走才能夠有這樣的表現。當然,這是他份內的工作,然而媒體為報導元素更多,除了部落巡禮外還需要順便報導四周其他景點,好排出兩天一夜的遊程建議。面對這些屬於台電、林務局業務的範圍,他卻主動協助找到了聯絡人,沒有因為非他的工作範圍,就不知道該找誰接洽,把問題拋給我自行解決。

雖然一般的民眾觀光並不會直接與市政府打交道,公務員本身的態度只有相關產業的人員有所接觸,我也並非因為不夠省事就對台中市政府產生怨懟。但是市府單位對工作態度的積極或消極,必定會影響相關業者的態度。我相信假如民間有人或團體想要推出真正對在地觀光有助益的案子,想請求政府的協助,在宜蘭、南投(或者我沒舉出故事,但態度也很好的台南、苗栗)提出,不管能爭取到多少,推動者的熱血會是更加澎湃的;而如果他是想在台中市進行,恐怕有可能會因為各單位踢皮球的而白費了聯繫往返時間後,心灰意冷地收手。

回頭看看企鵝館的例子,觀光旅遊局或許因為陷於「建設觀光景點」的迷思之中,而想出了有爭議的提案。不知道市府裡環保單位是否積極地去申明海岸林地的價值、提醒減碳政策的衝突?海岸資源漁業發展所是否主動提供與漁業更緊密結合的觀光建設計劃?觀光旅遊局有否主動照會過這些單位?會不會今天硬闖過關後,在推廣梧棲旅遊時只負責推企鵝館,叫大家去濕地找環保局、買海鮮問漁業所?不能夠讓公務員上緊螺絲,放任市府運作如此分崩離析、各自為政,就算砸下十億,也買不到地方長久的繁榮。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