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6日 星期四

MSN暱稱紀錄: 韋伶的歌聲好棒 (我沒有打錯字 =.= )

韋伶的歌聲好棒 (我沒有打錯字 =.= )


來源:自創
意義:
最近聽到閻韋伶的歌聲,覺得頗有一種魅力,不過奇怪的是,除了主打的傻孩子以外,都沒有用我喜歡的那種唱腔。另外這首歌的MV很有趣,其實從歌本身的意境看不出來跟同志之情有什麼關係,但是看到兩個女生相愛就是很賞心悅目啊!諷刺的是,跟閻韋伶演對手戲的是裴琳,真的是個傻孩子,吸毒的傻孩子。



括弧中的字是為了防止大學同學們問東問西,知情者就知道箇中原由啦。

大中至正

台灣民主紀念館(中正紀念堂)正門的「大中至正」匾額
2007/12/05夜,教育部宣稱已取得適法性,將在次日拆除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匾,因此諸多民眾在大中至正門下聚集,除了有政黨帶頭在門的正下方邀集民眾發表意見外,也有許多散客在外圍拍照留念。

大中至正門的下方已聚集不少民眾,不斷傳來擴音器的吶喊和齊一的口號聲
當然,這種時刻少不了的就是警察與SNG車。

在大中至正門前吹著寒風也要執勤的警察,站在群眾外圍觀察現場狀況
2007年都已經快要進入尾聲了,沒想到還有這麼一場鬧劇可以觀看。

民進黨政府對於「中正紀念堂」整個處理方式實在粗糙,即使對於蔣介石在台灣製造的殺業應該要儘早還原本來面目,不過民進黨政府的處理模式並不是在還原面目,而是在抹消記憶,另立牌坊。

當然,無論蔣介石的功過如何,畢竟在台灣歷史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只是在這個年代實在不宜再「紀念」下去。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出問題的是在「紀念」,而不是在「中正」;要去除的是這個建築命名上代表的神格化行為,而不是改變建築原來代表的歷史意義。過去的改名事件,我覺得可笑的是為何要改成八竿子打不著的「台灣民主紀念館」,而不是類似「蔣介石史料館」之類的命名。民主應該作為一種人人可詮釋普及的精神,而非廟堂裡定於一尊的偶像,不知有何足以紀之念之的地方。說穿了,紀念什麼對決策者來說根本不要緊,重點是「中正礙眼」,順手立個新的牌坊來膜拜而已。這次換牌事件也是同樣思維,只不過以前說「另立牌坊」只能算是一種譬喻修辭,這次倒是真的另立牌坊了。

最諷刺的是,主導整個執行過程的人,是學歷史的杜正勝。以往罄竹難書事件、打炮買春事件,我都覺得他未必有錯,媒體待之過苛。然而對歷史痕跡的處理如此粗糙,實在令人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