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8日 星期六
2014台北國際書展雜記
書展好多年沒去了,因為這年頭其實沒什麼書需要到書展才能便宜的買到。不過今年因為看到有獨立書店聯展的新聞,決定去看看。因為有目標,意味90%的攤位我都不會去逛,買50元星光票一個晚上逛完正好。
獨立書店聯展區是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弄的,看了一下架上的書,其實仍然是線上書局很容易找到的東西,雖然有把每一架的主題弄出來,但是真的花時間下去看的收穫也不多。(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我就算去大書店,也會去挖到角落裡台灣一般人口味不太啃的書。也許其他人去看看,還是會有收穫。)不過還是買了一冊該協會出版的《聽見書店的聲音》以示支持。
獨立書店協會的文宣品第一面有份問卷,可以寫下你對「什麼是獨立書店」這個問題的意見。底下是我寫的內容:
「透過空間、氛圍、擺設、進書、活動,讓讀者選書的眼光能『獨立』於主流出版業者之外,得到自由的閱讀天空。」(字可能有些出入,但大概是這樣。)
最新曾被形容我是有潔癖的人-不是實體上(我的房間真的是垃圾堆),而是指我有時候太挑剔。的確,我對 Independent 其實是不容易的,當然廣義來說只要小型的、不在大型連鎖書店體系下的書店都可以叫 Independent Bookstore,但是如果只是這樣,那麼獨立書店根本沒有什麼值得觀注的價值,它可能只能提供類連鎖書店的服務,而且在價格跟書的種類上還更差勁。我會期許獨立書店「獨立」的不只是財務,而是性格、是運作的哲學。一間獨立書店應該要可以被當成對話的標的,例如我走進去掃一眼架上的書,就會很開心地覺得遇到知音或者很憤怒地想找店長辯論。假如跟誠品金石堂一樣,進門看到暢銷書區滿櫃爛書不要緊,門口就算堆了八百本《秘密》你還是能在某個櫃上去挖《失控的正向思考》來讀,這樣子其實沒什麼樂趣可言。
除了獨立書店之外,特別看了國際書展的區域,雖然大部分的外文都看不懂,但就看封面跟圖片想看看有沒有可以刺激工作靈感的東西。在德國區看到一本有趣的書叫 "Berlin, Fruchtstrasse on March 27, 1952",中文《1952年3月27日柏林的水果街》(展場告示版譯的),總之就是一條街的舊影像。根據中文介紹,這條街因為被政府亂規畫,所以房子蓋成迷宮,一堆廉價酒館入駐,很多逃犯躲進去之後警察就找不到人。感覺書中的故事可以跟台灣太多地方的發展脈絡做類比了,但是他媽的一個字都看不懂,而且他媽的還是德文,就算想用Google那種鬼哭神號的翻譯來亂猜內容,只有中英輸入法的電腦也沒辦法做到啊!
香港中華書局出的《詩學的政治及其闡釋》把稽康、陶淵明、杜甫、王維、王士禎、吳梅村六個身處動蕩時代的詩人作品放一起閱讀,翻了一下很動心,不過後來還是覺得買了也大概不會讀就放棄了。剛才查一下現場開價跟博客來一樣,幸好沒買不然會更內傷。倒是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攤位上一擲千金,買了一堆跟區域再生有關的書回來。這把年紀閱讀的選擇上,工作進修的取向好像還是比個人興趣重要。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