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評謝馬首場電視辯論

以事前的預測來說,謝長廷的辯論應該會較具優勢,除了長期在媒體前的表現以外,以北高二市的市政成績來說,謝長廷的政績也較為具體,容易檢核。而且馬謝競選以來,向對方開砲時,都是謝長庭親上火線;馬陣營多半由幕僚甚至非幕僚人員如邱毅為之,馬英九本人的應對能力遲頓得無以復加。因此我會做這樣的推估。

然而實際整場看下來,馬英九的表現卻遠遠甩掉對手,除了交叉詰問的部分策略失當外,公民提問與結論的表現都明顯優勢。

首先就公民提問而言,大部分的議題其實雙方回應都中規中矩,但是在幾個議題上分出了勝負,包括教育問題、同志問題、外交政策、文化議題、三通問題。

這裡面同志與文化議題都相對對單一候選人有利,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以公務預算補助同志運動,成績值得肯定;而謝長廷在高雄舉辦的文化活動,也遠遠超越北市府的成就。可是在回答上,兩題卻都給馬英九造成優勢。謝長庭在回答文藝問題時,不知道為什麼要用空泛的語言回應,直到第二階段提問人現場質詢中提及,才想起了自己高雄經營的政績。更不用說在同志議題上,雖然兩人對同志婚姻法的立場一致,但是顯然謝陣營這一塊連可以扯上關係的表現都沒能準備出來。相對的,馬英九在這兩題上都答出了具體執行項目,台北市文化局反而成為他回答上的資產,這是很讓人意料之外的。

三通問題,謝長廷雖然在這方面有台灣意識包袱,但是他的回答卻連防守能力都沒有,不但時間表問題被馬英九一句「避重就輕」砸個正著,更嚴重的是「三通」的內容搞錯(「通話」並不是三通之一)。而教育、外交問題上,謝長庭在前者莫名其妙的扯媒體,後者又花太多篇幅講國內團結,雖然媒體與國家定位問題是民進黨執政時的大絆腳石,不過執行方法應該是「政策」以後的問題。沒有政策就沒有執行可言,沒有執行也就理所當然沒有執行力好不好的問題。謝長廷的答覆策略似乎暴露出政策能力不足的形象(儘管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交叉詰問上,馬的失據在三題中用兩題來質問謝團隊操守問題,但兩次都反而做球給謝長庭反擊。只有三題的機會十分珍貴,在質問的角度上顯然不夠寬闊。謝長庭的反擊相當有力,在這個階段小勝。

結論的部分,落後的謝主攻、優勢的馬英九不回應冷處理,這是正常策略,雙方平手。整場看下來,馬的弱點守得中規中矩,優點放大,連向原住民道歉都可以成為資產;謝的弱點完全暴露、優勢未能突顯,只有攻擊能力方面略佔優勢。個人評價是馬英九大勝。

話說回來,這種辯論其實也搞不了幾票就是了。